close





圖片:畢卡索的作品《蒙馬特大街 》 (Rue de Montmartre)





前言



我不是同性戀,但我卻從這本由同性戀所寫成的書裡嚐到了筆刃所能書寫出來的所有味道。

《蒙馬特遺書》的作者邱妙津在書首的題辭----

「若此書有機會出版,讀到此書的人可由任何一書讀起。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連貫性,除了書寫時間的連貫之外。」

這段對與其說是對讀者的告白,不如說是對於本書內涵的情感迷亂,文字迷宮所昭示的瘋狂失衡所做出的預言。

本書名為「遺書」,乃因為此書為作者死後由好友集結書信、日記而編成出版,但作者卻預先顯示了一種對於未來讀者的關照意識。

既為遺書,可再由作者自我身分認同(女同性戀)與書中的自我經驗揭露為出發點,得到兩種不同的意義。

一是作者對於過往愛戀情感的遺落與試圖遺忘,一是對生命熱情與自我認同的懷疑或隔絕。然都這兩種角度的共同關聯性,都建基於作者(在《鱷魚手記》之後)對於自我身分的再一次揭露與自剖之上。

因此,對照作者的生命歷程,讀者即可預知,《蒙馬特遺書》是一位書寫者對於自己最終極、最後的詮釋與象徵建構。



一、 背叛----傷害式的自我揭露



由日記、書信構成的篇書寫,未經作者的多加修飾或修改,但不可避免的也造成讀者閱讀上的吃力和不適。

邱妙津用著第一人稱敘事的觀點,完全不試圖去迴避的刻畫出自己於情人離去後的自我心理的墮落(雖然我已知道這是因為本書是由她的書信與日記集結而導致的結果,但作為讀者的我乃無法避免的感到震撼);首篇的〈見證〉是對於密友的傾訴,亦是一種對於舊情人----絮的有力的控訴,作者以自己的悲傷為證,並企圖走上自省與自我癒療之路。

前幾部書中所提到的寵物〞兔兔〞為作者與絮曾經共同生活的代表,共有的記憶,亦是曾經是愛情的象徵、禮物。

然而,透過作著對親手埋葬〞兔兔〞的書寫,引出了作者真正了解到那段由一個(內在為男人的)女人與另一個女人所構逐而成的愛戀已逝去。

隨後,一篇篇的生活記 事、情感銘記,將早已留存於心中的哀情用著文字再照樣的刻畫一次;絮說過的話語、與絮一同居住的租所、曾與絮共養但已死去的寵物、被叛離之後與舊情人的再次聯絡……;作者盡情盡力的刻畫自己的心情,除了自我揭露的意圖之外,亦一點一點的加深絕望。

然而絕望之外亦有出口,人所劃下的傷口仍要由人來癒療。

在心碎之時,與另一名女同性戀Laurence發展出類似情人但卻又不那麼親密的關係;重拾過往因戀愛而忘卻的事物(電影、閱讀),並試著重新參與社交;與久違的家人聯絡……。企圖自我療傷,使生活回復常軌,但由作者的書寫語氣中,又感到這些舉止最終的後果似乎只是徒然。



二、 自言自語----深切的我我發掘



從有對象、有目的的傾訴,作者的敘事觀點似乎漸漸進入到另一種層次,仿若那些通信的密友或傾聽者不再重要,而日記式的自我抒發亦不足夠。

作者在書的後半篇幅中進入一種好似沒有訴說對象的漫漫書寫,孤獨的在「自己的房間」與那個最愛的人對話,即使實質上信件未曾寄出,日記也總是封存。

藉由與女同性戀Laurence的肉體關係為引,作者將〞欲望〞兩字成為一種愛情條件的象徵。不同於異性戀的觀點,認為同性戀的性是異於常人或彆扭的,同性戀的情欲和一般人並無二致。但作者纖細的心理體會,將性慾與愛慾的論述合一,並作為一種絕對的區別:

「過去我和水遙、小詠的關係都是我以為她們無法欲望我,所以才有那麼大的杆格在其中。」

然而慾求只是表象,在經過思考、書寫與體驗,作者終於體認到一種更深切的自我認同:

「原來那並非是生理上的,而是一種人格、意志、靈魂上的『男性』,而這『男性』說的正是我,正是因為只有我和她所愛的那個人身上這種『男性』夠強,她才能夠慾望,鎖住了她對其他人的欲望。」



三、 見證與終點



《蒙馬特遺書》的篇幅除了對於逝去情感的追憶,深沈的刻畫之外,另外一方面也藉由作者自我意識的描寫與密友、其他情人間的關係,而達成一種〞見證〞的功能。

特殊的是,《蒙馬特遺書》中有三個篇幅的空白,只留下了宣示意義的標題:

〈第十五書〉〔黑暗的結婚時代〕

〈第十八書〉〔甜蜜的戀愛時代〕

〈第十九書〉〔金黃的誓盟時代〕

黑暗、甜蜜、金黃隱涵著作者未言明的後設心理分析,似乎可視為作者對於自己情愛歷程的評價和想象,但始終未曾言明。三段標題,如同已逝感情的墓誌銘,簡單的刻畫感受,反映出作者的心死。

而後,作者預言了自己的死亡,死於對於生命的絕望,並借亞歷山大與其母的軼事,喻己已不堪負荷,極需休息。



四、 小結



作為一個讀者,《蒙馬特遺書》一書給我的感受,是一種深悶的孤寂和愁悵。邱妙津透過女同戀者的身分作為媒介,利用自我觀照與書寫的方法,讓讀者了解到同性戀建構夢想之後的破滅、被背叛感所帶來的空虛、不潔和複雜。

然而奇特的是,在《蒙馬特遺書》中,絲毫未曾感受到作者在意識中曾對與異性戀的價值衝突有所評言。一切都只在於作者腦中或心中的自我關注和書寫,以自我為中心式反芻,再消化,將已感受過的經驗或情感再細細深爵數次。雖看似與他人無關,但其結果激盪出了讀者之間的火花。

坦言之,在閱讀之間我幾乎不曾意識到作者的女同性戀身分,即使不明白同性戀世界間的情感模式,仍能充分的對於作者的意圖達成一種相當程度的明白。

也許,從內心所蘊藏的七情六欲來看,我們本來就沒什麼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e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