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看過漫畫《生存遊戲》,欣賞過《大逃殺》電影之後再來讀原著,心中早就少了當初接觸這故事時的震撼感,因為大略的劇情都已在漫畫和電影中得知了,而在這些改編作品中,其實也由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了呈現了原著小說的精神。


首先,在評論這本原著之前,我想說明幾個和這本《大逃殺》沒有什麼關係的事情,都是發生在日本的真實事件。

一件是一九九七年日本神戶一名少年 ,殺害另一名智障國中生土師淳的殺人案件,另一件是日本學者和社會批評家曾提出的「女子高生亡國論」(註1.)。

這兩件事除了引起許多討論之外,其實也代表了日本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間的差異;具體的說,對於神戶少年殺人事件和「女子高生亡國論」的提出正是代表了日本成年人社會對於青少年的觀感;當然這並非指的是日本成年人都對青少年有負面或不上進的想法,但不可否認的這種意見和把持這種意見的人時常扮演一種議題設定或意見領袖的作用。

在《大逃殺》的爭議之中,最令人所知的是其中所描寫的暴力和殺害等情節,看似悖理反道德的情節,雖只存在虛幻的小說之中,但其影響之大,讓人不能忽視作者其實具有一種企圖使《大逃殺》這部作品引起社會觀注的企圖心。

暫且先不說《大逃殺》情節的合理性和細節,基本上具有常識思考的人沒有人會相信區區的國中生能做出諸如殺害同學.互相猜忌、心理戰術、為求生存不擇手段製作炸彈和開槍射殺這種事,然而這種情節能引起成年人世界的注意(《大逃殺》的爭議一度鬧上日本國會),有一部份原因是這些是描寫成年人世界才能發生的事。

故且不說日本,你我或更年輕的一代正身為國中生的時候,可曾真正的考慮(我說的不是幻想,是〞真正的去計畫,企圖實行)去殺害、犯罪、背德?----任何人都可從己身經驗找到趨於一致的答案。

再回頭看看日本,對於神戶青少年殺人案件的反應,日本的主流主張是修訂刑法加重少年犯認定,而批評家大肆評論年輕人不知現實,缺乏品味和難以管教更是常能。

我們開始可以注意到一件事,這些都是以成人視點來對於青少年的行為做出評斷,而不是以青少年自己的立場!

《大逃殺》有很多部分在暗喻著成年人對於青少年強加的價值觀和不正當的評價,把「BR法案」(註2.)的效果稀釋個百分之二點五,就等於「預防少年犯罪,故加重刑法某某條的認定」的這種現實效果。

成年人在提供青少年教育榜樣或訂立更嚴整的規則之間,時常不是選擇前者而是後者;不能理解處於青春期激素過剩的青少年的心理就以成人價值觀點(成人的法律或道德)加以認定;比起相互殘殺,這才是真正的暴力,也正是《大逃殺》中所暗喻的最大暴力。


接下來,便是關於《大逃殺》本身的評論,和作者的意圖:

《大逃殺》故事所在的國家是一個極端社會主義的極權政體,而這種政體本身是一種難以破除的體制,或可說是似於宗教,但有著實權的體制(註3.);在這種體制之下,連搖滾音樂都視為一種犯法之事(註4.),而主角七原秋也正是一位熱愛此種音樂的熱血角色,但卻非是激進,相反是只是一名單純的年輕人。

而在被迫加入「遊戲」之後,他非但無法參與,更貼切的說除了逃跑別無他法;他和女主角中川典子的性命唯有依賴著了解體制之惡的前次遊戲勝出者----川田章吾的保護。

而在「遊戲」中,一整個中學班級四十二人的相互猜忌或信任,保護或殺害,追逐或逃跑,都來源自看似違反常識但卻真實存在著的體制,因為遊戲正是由成年人以種種莫名的理由所制定的。

因此,在這情況下,不是被迫〞長大〞,以成年人的思考來進行「遊戲」,就是趨於天真的信任他人或逃跑;在原著中,「遊戲」的存在迫使被選上的青少年處在一種矛盾的狀態下,青少年的身心卻要在以成年思維的「遊戲」中行動,再一次暗喻的批判了體制暴力的荒誕。


然而在這種來自於體制的「遊戲」中,難道真沒有信任,救贖或出口?


四十二個人的角色以四十二種方法演出的行動劇,正呈現了一種不同性格和思維對於體制的衝撞或順服;但不論採取哪一種方法,都可能會被「遊戲」中的其它人所抺殺。

作者的觀點是絕望的嗎?非也!

至少高見廣春安排了一種不算喜劇但仍隱含著小小希望的結束,也暗示著去挑戰體制,改變它是有可能的(儘管結果可能是體制更加嚴密不可破,或屈於體制的暴力之下)。

結局出來了故事就結束了嗎?

主角七原秋也和中川典子無可避免的有朝一日亦會成為成年者,那麼到時他會以什麼樣的視點,什麼樣的姿態去看待自己的存在呢?他們會成為什麼樣成年者呢?

讀者不妨思考一下這個發人深省的問題:身為成年者的我們,同時也曾是青少年的我們,在當時是要做個什麼樣成年者?而我們又是如何看待今日青少年?他們又是想要或可能成為什麼樣的成年人?


《大逃殺》是一段殘酷故事的結束,但它或許可以成為我們思考現實的開始。

====================================

註1:日本社會評論家所提出的評論,認為時下青少女追求物質物慾,賣淫、拜金和犯罪盛行,如此糜爛持續下去將讓日本下一代難以支持國家,亦會敗壞社會風氣。此論耐人尋味名為〞女〞高中生亡國,讀者可自行體會其中義意。

註2.:電影《大逃殺》中所敘述的「新世紀教育改革」---- BATTLE ROYALE法案,也就是原著中所說的「計畫」,主角七田等人參與的「遊戲」。規則:服 從 下 列 遊 戲 規 則 :


*為期3日


*每人獲發糧食和一件武器


*只准1人生還


*不准逃走,每人需戴著頸箍,探測行蹤,若有逃走或進入計畫執行者劃定的「禁區」就會爆炸 !

註3:雖然在現實中這種體制未曾真正長久存在,但作者在書中批判了,若一個體是被認可是成功或令人滿意的,那麼由體制而來的暴力所造成的傷害無論有多大,都會被人民所默然接受。




註4:類似事件在現實中也存在過,但沒有《大逃殺》所說的那種誇張。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找「漫畫審查制度」等相關文章。而近來國內即要實行的「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亦引起許多爭議,政府是否可自行決定社會大眾的閱讀權,讀者可自行思考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e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