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平常沒事的時候,我愛上bbs去看些網友們寫的討論文章;因為本身對於動漫畫的與趣,自然也會去看某些動漫畫相關版面的討論文,主要目的除了可以吸收一些新資訊之外,同時也可以看見許多網友們對於各種作品的看法。



在3月初的某一天,有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按下鍵盤的→鍵進入閱讀後,這篇文章的內容引起了我一些思考,當下就寫了一篇回應的文章在版面上。



以下的文字其實就是從那篇回應的文字改寫而成的,當然其中有許多是我個人的主觀看法,但我仍希望文章裡所說的一些議題,可以引起一些看法、討論和交流。



在bbs上的那篇文章是以神奇地帶創刊十五周年為題,起頭先講述作者對十五年前創刊的「神奇地帶」一事的看法,之後內容開始觸及作者所觀察到的一些動漫迷的集體現象,以及他個人對此的一些看法。



總結來說,他的論點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一、 國內的動漫畫評論者們佔有在動漫社群中的意見領袖的地位,但其評論往往不能切合作品主題;動漫迷們最好能取得日文原文的第一手資訊和評論,以免被限制對作品的思考,甚至屈於其下。



二、 亦認為網路上時常可見的偏激言論(註1.),以及少數資深動漫迷的行為,對於其動漫迷的言論空間,造成一種〞打壓〞的情況。(文中特別強調所〞資深〞動漫迷對年輕一代的打壓)



在這篇文章的第二點論述裡,原作者尚以新舊系列Gundam系列作品之間不同社群的互動為例,來證明自己的看法。(註2.)



首先,在這篇文章裡關於日文程度與如何取得第一手資料的論述,我倒覺得在動畫和漫畫領域中,相對的不是那麼的重要。



動畫和漫畫主要是以畫面,而非文字作為傳達訊息的文本。不可否認,良好的日文閱讀能力和第一手評論的取得遠比譯介的二手資料要好得多,但關於一部漫畫或動畫最終要帶給閱聽者的感受,是由閱聽者本身來決定並賦予價值的。



也就是說,對於一部作品的閱聽人,或某些作品的迷來說,一部動畫或漫畫能帶給他們什麼樣的感受,有時是可以和評論、作者意圖、生產者所公佈的設定資料毫無相關的。



舉個例子來說,有些動漫畫即使閱聽者不知道詳細的設定,未曾看過接近第一手的評論,但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融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在這種融入的過程之中,閱聽者的心中感受和作品文本本身其實是逐漸的在構成一種〞面對面〞的交流。



這種交流的結果,使得閱聽者可以賦予作品只有閱聽者本身才可領受到的意義,即使這種意義可能無法被別人所認同、理解。這裡並不是說第一手資料的取得是不重要的,我的觀點是:閱聽者本身對作品賦予的價值和感受,和那些可取得的第一手評論或資料,至少應當具有相等重要性。而大部分時候,後者的意義會超過前者的意義。



然而,在接下來的思考中,我發現無可避免的也可能導致出另外一個問題。而這問題與那篇文章原作者所提出的第二論述十分相似:



也就是不同愛好作品、不同資歷、年齡的動漫迷之間,以及動漫迷與非動漫迷之間的隔閡。



一般的動漫迷們,在欣賞動漫畫作品之餘,未曾意識到的是,動漫畫迷的社群主要活動場域似乎是個準封閉式的狀態:新加入的動漫迷的很不容易打入舊有的社群,而舊有的社群之間亦缺少真正的交流。我在此所指的交流不是指同人誌式、單純講述對作品看法之類的交流;而是建立在一種開放、不預設立場,或是能接納他人不同喜好與意見的那種交流。



大部分的動漫迷們從未意識到動漫畫的fans領域事實上可作為一種公共領域的特質,也就是說,在動漫畫fans的領域中,其實未必如同一般人想像中的,只有年輕人可能成為公共領域的主流。



但事實上青少年人口收看動漫畫的比例遠比想象中的要來得多。以台灣一般動漫畫fans的領域發展歷史中來看,1980年代因為錄放影機和書商盜版的潮流所養出的動漫畫迷們,當時的青少年如今大多已成為社會中的中堅分子或受薪工作者,他們是組成當今社會中的重要分子。而在當中仍有相當的數量的人持續的涉獵新的動漫畫作品。



在一般的動漫畫fans領域之外,從一般上班族、家庭主婦、老年人等非青少年人口,開始收看動畫節目的比例也因有線電視和多媒體的快速發展而有顯著的上升趨勢。不可否認的是,當中有許多包含著比青少年有著更多的社會意識和更成熟感受力的閱聽者的存在,其潛存的影響力亦不可說小於青少年的影響。



愛看動漫畫的青少年並不孤獨,相反的在默默之中有人陪伴。



台灣動漫畫領域的問題,最主要並非是愛好動漫畫的青少年與成年人之間產生的對抗和歧異,亦非是新舊動漫迷們而是現今以青少年為主流的fans們,過度的或負面的據用了動漫畫之中的意義。這種過度的或負面的據用,很可能造成了新舊世代的動漫迷,以及青少年和成年人閱聽人口間的隔閡。



也許收看動漫畫的青少年下意識的認為:成年人不愛看動漫畫,成年人不懂得欣賞動漫畫作品中的涵意。



但很少有青少年會認真的企圖和成年人推廣他們所愛好的動漫畫,甚至不試著向很少或不曾接受過動漫畫領域的人們給予一些基本的認識。



為何日本的動漫畫可以成為文化工業?為何日本家庭可以在晚飯時間一同收看「一騎當千」?



其答案是乃是在於:



各個年齡的動漫畫愛好者固然有其各自愛好的作品,但並不以此作為其固有的標誌和辦視。



在日本,「機動戰士gundam」此作品的DVD、周邊商品一再的再版,重新發行而未曾間斷,其理由是「機動戰士gundam」雖是1980年代的作品,但它的價值並未因這個〞1980年代作品〞,或〞機器人戰鬥的動畫作品〞的身分而受至限制。



相反的,它有機會一再的在各種年齡層間被重新被閱聽,被各種類別的愛好者重新被檢驗並賦予新的意義。



當然,我前述這種過度據用的情形也有很大的可能發生在國內舊一代的動漫迷身上。台灣動漫迷們總體說來,少了那麼一點互相包容的精神,而這也是每每造成不同世代、不同類型作品愛好者之間產生衝突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台灣當今這種認同上的危機現象,我想不論是90年代後的新一代的動漫畫迷,或是80年代或更早之前的動漫畫迷,都得負上一點責任。



我本身處於新舊鋼彈迷交接的年紀,鋼彈系列作品我是從「新機動戰記 Gundam w」一作開始看起,之後為了瞭解Gundam作品的創作脈絡和傳承,再一步步回頭去看Gundam的舊作品的。



而新一代的gundam seed作品,亦在電視台播出時收看,無可避免的,因為我在之前已接受過同類的作品影響,當然亦會與已看過的作品做出比較。



據我觀察,比我較早出生大部分的動漫迷們,也就是和所謂〞老鋼迷世代〞有所重疊的人們,也都會依自己舊有的閱聽經驗來對新作品作出各種評論。



我這裡所要強調的是,大多數舊的動漫迷(相對於90年代後的新一代動漫迷來說)是集中於作品本身來做評論或批評,而很少涉及那些新作品的愛好者。而在這些對新作品的批評之中,大部分也集中於創作者和製作者意圖的想像,並非是以這些新作品的愛好者為焦點。



不可否認在台灣動漫畫界中有過少數人直接批評新作品愛好者的例子,但我相信與這種少數人在動漫領域中的言行比較起來,我之前所述的有關動漫迷過度或負面據用意義,與消極的心態才是造成動漫社群之間無法真正取得共通認同的最主要原因。



在此以我心中的一句話做總結:



願人人都能多花點時間了解彼此,以及彼此愛好的作品,我相信假以時日,各種不同愛好的動漫迷們會找到更多的共通點,形成一個嶄新的局面。



---------------------------------------

(註1.)這位作者舉出了「某某卡通才是王道!」這句話,認為其即代表一種富於排他性、非理性的負面言論。



(註2.)自1980年代至今,與《機動戰士鋼彈Gundam》相關的主要系列動畫作品,包含其本身在內共有十四部,其它相關的漫畫、電玩、音樂以及其他周邊商品不可勝數,且其相關商品之發行自1980年以來至今仍未曾中斷。



而該文作者以不同取向的Gundan愛好者之間的爭辯為例,說明了一種新舊動漫社群間的隔閡現象。但其中亦缺乏對於公共領域性質的關注。

該文說法節錄如後:



以初代GUNDAM為基準點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其實都不年輕了,但這些人基於「就是熱愛卡通!」或其他各種不好明說的理由仍然stuck在卡通漫畫這個圈圈裡.但卡通漫畫的顧客仍以年輕人居絕大多數,這些人自己知道一旦離開這個圈圈,在社會上啥也不是(啥?你看卡通?都幾歲的人了!?),因此只好繼續在這個充滿年輕人的圈圈裡苟延殘喘.不過人總是希望差別化他人以滿足自己的征服慾望,並害怕被這些年輕人排擠,所以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時常跑出來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和口吻「教育」年輕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eis 的頭像
    ineis

    極北自治領 2004-2014

    ine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