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見〞新井一二三〞這個作者的名字,是在中國時報的一塊專欄上,當時就讀私立高中的我,每日搭校車通學,一天在學校有關的花費的時間便近16個小時;回家後即使最輕鬆的散文也看不下去,讀報成了我那時最大樂趣來源之一。



那塊專欄在副刊的一角上,集結了幾位擅長小品散文的作者,每週一到週五輪流的在專欄發表文章。



這些作者的散文風格各有千秋。有些以時事作題材,有些書寫自己的囈語,或是寫些文藝故事和札記。



但其中〞新井一二三〞這位作者的名字卻給人一種特別的感覺。也許是因為〞一二三〞這名字給人的獨特感或趣味感,又或是他的文章裡寫的對於台灣或日本情境的書寫能引起我的共鳴所致。



總之,在高中時代經常讀報的時期,只要有機會能接觸到那份報紙,我就習慣性的查找那塊專欄,查找他的新文章。



之後在高中的最後一年,進入升學壓力最高的時期,我連讀報都懶散了下來,不論心理上再如何疲累,只有床是我的安穩依靠。



總算考上了大學後,〞新井一二三〞這個名字也隨著高中的回憶埋沒在記憶片斷裡。



直到兩週前偶然在學校的圖書館架上看到這位作者的兩本書冊,才喚起了我高中時期看報讀專欄文章的回憶。



把這兩本散文集抱回來看時,才發現我以前所認識的〞他〞原來是〞她〞;也許是因為〞一二三〞這個名字太不像女性化,又或許我以前只顧著讀文章,卻忘了去注意作者。



再者,原以為〞新井一二三〞是她的筆名,卻沒想到也是她的真名。



這種重新認知的過程充滿了戲劇性和趣味性;同時現在我也得以跳脫高中時那種速速吞下專欄文章的心情,以悠閒的情境來讀這兩本小集子。



從〞新井〞這個姓就不難得知,她是位日本人,然而卻不是個道地的日本人。



在血統上,她純粹是日本的,但她從年輕時期便不安於本分的〞向外發展〞,先是大學時代走遍了中國大陸,後來到北京留學,畢了業到了加拿大從事文藝工作……,總之因為一次一見鍾情的戀愛,成就了她終身大事,也終於回到了日本。



身為一位讀者,看到作家的這種經歷,便不由得慶幸自己能讀到她的集子。或許我也應該感謝那位使她一見鍾情(如今是她丈夫)的男子。



想不到在這裡說著說著,竟有些說到作者的私事去了。



但實際上,看新井的集子,實在有種在看私人記事的窺看感。



她的文章除了側寫她對於自己所觸及到的風土人情所生的感觸之外,另一方面也記錄著自己在回到日本之後的自我剖白和心靈歷程。



我相信對於任何作者來說,在任何形式的文體中向作者剖白都是一件極須勇氣的事。尤其散文的本質不如小說有那般大的偽裝性和文飾性,或許有人說只要願意,一名執著筆桿的作者可以巧妙的騙過讀者的眼。



但我卻相信新井在她散文之中,所發散出來的那種具有極度真實性和啟發性的張力。



說她的文章具有啟發性,並非是因為其中存了什麼微言大意;在許多篇章之中,可看得出來,新井有時是極度隨興的,下意識的剖白自己。



說剖白或許還太露骨,這個字眼換成對讀者的〞傾訴〞倒還貼切些,但她也並非那麼一廂情願的把自我的心理狀態傾瀉而出。



或許可說是年齡的影響吧,一個年近四十的日本女性,即使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剖白總是有幾分那樣的保守。



但我這個二十來歲的年輕孩子卻能從這兩本集子裡欣賞她的風采,這是一種奇蹟嗎?



我想不是的,或許對於欠缺教化的我來說這是一點也不奇異的。



我對於世界所知的太少。



新井一二三讓我認知了另一個新世界,那也是她眼中所不同於一般人的世界。



以一個曾是離鄉遊子的她而言,回到了日本,書寫事物的觀點便保持一種淡然感;一種比〞外來者〞更貼近,但又不如純粹日本人那般的投入。



我想,我是因為在骨子裡愛死了這種〞中間〞的敘事方法,才能愛上她的散文的。

-----------------------------------



後記:



我讀的這兩本小集子分別是「東京人」以及「新井.心井」,皆由大田出版社於西元2000年出版。是新井一二三在報紙專欄文章的集結。



在這個具有暢銷書迷思的時代裡,有時讀點具有人生觸感的散文也是不錯的吧?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e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