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消費者,對於即將到來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出版業衝擊,其實沒有太大的憂心。

 

其一,國內出版市場看似量多,但內容其實沒有那麼興盛,有不少譯本其實是由大陸簡體譯文照翻,國內繁體化或改寫。開放後直接面對大陸競爭,也許換個公司賺罷了。對於出版我並沒有什麼國籍觀點,只要書不錯,我是不會管出版社是中資還是台資。或許有人會說,出版的譯作、寫作和改寫也有可能摻入特定的意識觀點,這個我在下一點回答。其二,這次協議在簽的前後幾天,對出版的衝擊被討論,那是因為有出版方面的人發言。政府開放中資進來的確是一件討厭的事,有人認為大陸都是恨不得血洗台灣,這種開放根本不對等。我想說的是,不論我們政府堅不堅強,你不能永遠指望壁壘不會倒。看看以前的「特別301」、美牛和美豬,想必也不會覺得美國對我們友善其三,你不可能預想這種事永遠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黑船事件等歷史告訴我們,時代在轉變,壁疊在崩壞的時候,也只能轉變。你也不能期待資訊永遠都是透明化和套裝的,等著你去查詢、了解和閱讀。

其四,政治上我並不覺得是全然的壞事。至少我相信關治政治的人會愈來愈多,也才會開始「覺醒」。在三年前我們難以想像會有今天這麼一天的,我認為變化的加速會有助於覺醒。而在缺少覺醒的社會,是不配談公民和監督政府的。
這也包括了,公民要有自己判斷,而不是被主義、意識型態和意見領袖所綁架。對,中國要進來了,但除了罵不成材的政府,還能做什麼呢?也許外人的船艦要進來了,不趁此觀摩看看對方的船堅砲利,不學學對方的厚黑下三濫,哪有假以時日攻回去的可能。這已經不是關起門來罵罵政府,就可以期待溫良恭謙讓會有改變的一天。你罵馬政府一千次,但足以改變態勢的事實只要發生一次就夠了。
即使紅衫軍那次的擬似社會運動,模規之大也是完全失敗收場。在期待會有領導者來促成社會運動之前,公民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其五,除了出版業,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內的保險、證券銀行業等,這些掌握資金、貨幣和融資的產業才是重點,不是嗎?

崩壞或許會來,但在崩壞之時,是要以謾罵和無奈自我滿足呢?還是做更有用的事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e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